歡迎辭


鄧文彬教授, BBS
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
鄧文彬教授, BBS, 是一名建築師,擁有超過四十年建築、城市規劃和設計經驗。他曾擔任建築署副署長和香港城市設計學會會長,致力提升公共建設水平和生活環境質素。
在加入鄉郊保育辦公室前,鄧教授對保護歷史建築及都市環境給予高度關注,曾參與多個本地建築項目及推展城市規劃的協調工作,包括擔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高級設計顧問、「保育中環」政府建築師及啟德辦事處專員。
鄧教授於香港大學建築系畢業,並以客席教授身份任教超過十年,曾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北京清華大學進修。他於2016年獲授銅紫荊星章,並自2020年12月起獲委任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
鄧文彬教授, BBS

鄧文彬教授, BBS
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
鄧文彬教授, BBS, 是一名建築師,擁有超過四十年建築、城市規劃和設計經驗。他曾擔任建築署副署長和香港城市設計學會會長,致力提升公共建設水平和生活環境質素。
在加入鄉郊保育辦公室前,鄧教授對保護歷史建築及都市環境給予高度關注,曾參與多個本地建築項目及推展城市規劃的協調工作,包括擔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高級設計顧問、「保育中環」政府建築師及啟德辦事處專員。
鄧教授於香港大學建築系畢業,並以客席教授身份任教超過十年,曾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北京清華大學進修。他於2016年獲授銅紫荊星章,並自2020年12月起獲委任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

鄧文彬教授, BBS
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
鄧文彬教授, BBS, 是一名建築師,擁有超過四十年建築、城市規劃和設計經驗。他曾擔任建築署副署長和香港城市設計學會會長,致力提升公共建設水平和生活環境質素。
在加入鄉郊保育辦公室前,鄧教授對保護歷史建築及都市環境給予高度關注,曾參與多個本地建築項目及推展城市規劃的協調工作,包括擔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高級設計顧問、「保育中環」政府建築師及啟德辦事處專員。
鄧教授於香港大學建築系畢業,並以客席教授身份任教超過十年,曾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北京清華大學進修。他於2016年獲授銅紫荊星章,並自2020年12月起獲委任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
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

鄧文彬教授, BBS
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
鄧文彬教授, BBS, 是一名建築師,擁有超過四十年建築、城市規劃和設計經驗。他曾擔任建築署副署長和香港城市設計學會會長,致力提升公共建設水平和生活環境質素。
在加入鄉郊保育辦公室前,鄧教授對保護歷史建築及都市環境給予高度關注,曾參與多個本地建築項目及推展城市規劃的協調工作,包括擔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高級設計顧問、「保育中環」政府建築師及啟德辦事處專員。
鄧教授於香港大學建築系畢業,並以客席教授身份任教超過十年,曾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北京清華大學進修。他於2016年獲授銅紫荊星章,並自2020年12月起獲委任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

鄧文彬教授, BBS
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
鄧文彬教授, BBS, 是一名建築師,擁有超過四十年建築、城市規劃和設計經驗。他曾擔任建築署副署長和香港城市設計學會會長,致力提升公共建設水平和生活環境質素。
在加入鄉郊保育辦公室前,鄧教授對保護歷史建築及都市環境給予高度關注,曾參與多個本地建築項目及推展城市規劃的協調工作,包括擔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高級設計顧問、「保育中環」政府建築師及啟德辦事處專員。
鄧教授於香港大學建築系畢業,並以客席教授身份任教超過十年,曾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北京清華大學進修。他於2016年獲授銅紫荊星章,並自2020年12月起獲委任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
開幕辭


謝展寰先生, BBS, JP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
謝展寰先生在1985年加入前環境保護處,該處其後於1986年重組,成為現時的環境保護署(環保署)。在環保署服務期間,謝先生肩負專業及高級管理層面上多方面的職務。他在2013年出任環保署副署長,並於2017年8月獲委任為環境局副局長。
謝先生在環境保護的各個範疇,包括執法、電腦模擬、環境影響評估以及與內地的跨境合作等,均具備廣泛經驗。任職環境局副局長期間,他協助領導空氣質素、廢物管理、氣候行動和保育政策的制訂工作。
謝展寰先生, BBS, JP

謝展寰先生, BBS, JP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
謝展寰先生在1985年加入前環境保護處,該處其後於1986年重組,成為現時的環境保護署(環保署)。在環保署服務期間,謝先生肩負專業及高級管理層面上多方面的職務。他在2013年出任環保署副署長,並於2017年8月獲委任為環境局副局長。
謝先生在環境保護的各個範疇,包括執法、電腦模擬、環境影響評估以及與內地的跨境合作等,均具備廣泛經驗。任職環境局副局長期間,他協助領導空氣質素、廢物管理、氣候行動和保育政策的制訂工作。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

謝展寰先生, BBS, JP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
謝展寰先生在1985年加入前環境保護處,該處其後於1986年重組,成為現時的環境保護署(環保署)。在環保署服務期間,謝先生肩負專業及高級管理層面上多方面的職務。他在2013年出任環保署副署長,並於2017年8月獲委任為環境局副局長。
謝先生在環境保護的各個範疇,包括執法、電腦模擬、環境影響評估以及與內地的跨境合作等,均具備廣泛經驗。任職環境局副局長期間,他協助領導空氣質素、廢物管理、氣候行動和保育政策的制訂工作。

謝展寰先生, BBS, JP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
謝展寰先生在1985年加入前環境保護處,該處其後於1986年重組,成為現時的環境保護署(環保署)。在環保署服務期間,謝先生肩負專業及高級管理層面上多方面的職務。他在2013年出任環保署副署長,並於2017年8月獲委任為環境局副局長。
謝先生在環境保護的各個範疇,包括執法、電腦模擬、環境影響評估以及與內地的跨境合作等,均具備廣泛經驗。任職環境局副局長期間,他協助領導空氣質素、廢物管理、氣候行動和保育政策的制訂工作。
講者



葉彥博士
漁農自然護理署助理署長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鄉郊保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轄下的官方項目,重點包括保育(地質、生態和文化遺產)、教育,以及透過綠色旅遊推動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香港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及生態地點均受到郊野公園和海岸公園保護;在保護區以外,我們透過管理協議加強自然保育的工作。二O一七年展開的「同根.同源」計劃則是文化保育的例子,該計劃透過與當地村民(包括已移居海外者)進行口述歷史訪問,將材料用於籌劃「故事館」、出版物及旅遊路線,以推廣及保育有關社區,促進教育和綠色旅遊。這些引人入勝的故事反映自然與文化遺產的聯繫,也是鄉村活化的重要元素,例如荔枝窩的風水林、荔枝窩的復耕稻田和鴨洲的「鴨眼」海蝕拱。另一方面,當地社區亦積極參與這些地質公園計劃,共同管理故事館、設計旅遊路線,以及與其他社區分享經驗。
多年來,香港地質公園提供讓各方溝通合作的平台,地質公園品牌亦促進基礎建設的改善和可持續旅遊,為沉寂的鄉村帶來生氣。
葉彥博士

葉彥博士
漁農自然護理署助理署長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鄉郊保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轄下的官方項目,重點包括保育(地質、生態和文化遺產)、教育,以及透過綠色旅遊推動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香港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及生態地點均受到郊野公園和海岸公園保護;在保護區以外,我們透過管理協議加強自然保育的工作。二O一七年展開的「同根.同源」計劃則是文化保育的例子,該計劃透過與當地村民(包括已移居海外者)進行口述歷史訪問,將材料用於籌劃「故事館」、出版物及旅遊路線,以推廣及保育有關社區,促進教育和綠色旅遊。這些引人入勝的故事反映自然與文化遺產的聯繫,也是鄉村活化的重要元素,例如荔枝窩的風水林、荔枝窩的復耕稻田和鴨洲的「鴨眼」海蝕拱。另一方面,當地社區亦積極參與這些地質公園計劃,共同管理故事館、設計旅遊路線,以及與其他社區分享經驗。
多年來,香港地質公園提供讓各方溝通合作的平台,地質公園品牌亦促進基礎建設的改善和可持續旅遊,為沉寂的鄉村帶來生氣。
漁農自然護理署助理署長

葉彥博士
漁農自然護理署助理署長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鄉郊保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轄下的官方項目,重點包括保育(地質、生態和文化遺產)、教育,以及透過綠色旅遊推動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香港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及生態地點均受到郊野公園和海岸公園保護;在保護區以外,我們透過管理協議加強自然保育的工作。二O一七年展開的「同根.同源」計劃則是文化保育的例子,該計劃透過與當地村民(包括已移居海外者)進行口述歷史訪問,將材料用於籌劃「故事館」、出版物及旅遊路線,以推廣及保育有關社區,促進教育和綠色旅遊。這些引人入勝的故事反映自然與文化遺產的聯繫,也是鄉村活化的重要元素,例如荔枝窩的風水林、荔枝窩的復耕稻田和鴨洲的「鴨眼」海蝕拱。另一方面,當地社區亦積極參與這些地質公園計劃,共同管理故事館、設計旅遊路線,以及與其他社區分享經驗。
多年來,香港地質公園提供讓各方溝通合作的平台,地質公園品牌亦促進基礎建設的改善和可持續旅遊,為沉寂的鄉村帶來生氣。


羅惠儀博士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副總監及首席講師

從鄉郊活化到永續社區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UNSDGs)的目標17呼籲建立伙伴關係,為人類實現共同且可持續的未來。香港就像許多亞洲大城市一樣,土地資源稀缺,鄉村的發展和保育常被視為互相矛盾的議程。荔枝窩及其附近村落的鄉郊活化案例獲公認為兼具包容性和綜合性的可持續發展蹊徑。它採取協作方式,秉持自然為本解決方案(Nature-base Solutions,NbS)的原則,策略涵蓋農業復耕、糧食系統發展、初創培育、文化重塑和生物多樣性監察。其活化模式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嘉獎,展示了賦權鄉村社區和民間社會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羅惠儀博士

羅惠儀博士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副總監及首席講師

從鄉郊活化到永續社區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UNSDGs)的目標17呼籲建立伙伴關係,為人類實現共同且可持續的未來。香港就像許多亞洲大城市一樣,土地資源稀缺,鄉村的發展和保育常被視為互相矛盾的議程。荔枝窩及其附近村落的鄉郊活化案例獲公認為兼具包容性和綜合性的可持續發展蹊徑。它採取協作方式,秉持自然為本解決方案(Nature-base Solutions,NbS)的原則,策略涵蓋農業復耕、糧食系統發展、初創培育、文化重塑和生物多樣性監察。其活化模式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嘉獎,展示了賦權鄉村社區和民間社會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副總監及首席講師

羅惠儀博士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副總監及首席講師

從鄉郊活化到永續社區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UNSDGs)的目標17呼籲建立伙伴關係,為人類實現共同且可持續的未來。香港就像許多亞洲大城市一樣,土地資源稀缺,鄉村的發展和保育常被視為互相矛盾的議程。荔枝窩及其附近村落的鄉郊活化案例獲公認為兼具包容性和綜合性的可持續發展蹊徑。它採取協作方式,秉持自然為本解決方案(Nature-base Solutions,NbS)的原則,策略涵蓋農業復耕、糧食系統發展、初創培育、文化重塑和生物多樣性監察。其活化模式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嘉獎,展示了賦權鄉村社區和民間社會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邱榮光博士, JP
香港鄉郊基金董事
環保協進會總幹事


鄉郊保育及自然生態中的「蝴蝶效應」
由社區自發的倡議工作,在政府新自然保育政策下演變成為試點保育項目。自2005年起,鳳園蝴蝶保育區成功記錄了全港240種蝴蝶的90%。提升生態承載能力及價值、與社區緊密互動、培養義工和教育承傳,是項目的主要任務和願景。
在2012年,我們碰上一只從日本遠渡重洋到達香港的蝴蝶,這份缘,讓我們開展了香港,內地,台灣,日本和澳門的國際合作,共同以公民科學探討這神奇的蝴蝶遷徙研究。
鄉村活化需要多管齊下,政府部門和當地的支持、配合交通配套、民宿和餐飲設施等。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是一個創先河的項目,由香港鄉郊基金和村民合作,鄉郊辦協助申請有關牌照,成功把荒廢村屋,成為精緻的民宿。為遊人提供住宿,鄉村生活體驗,和参與保育的難得機會。這個模式,也有機會掀起鄉郊保育的蝴蝶效應。
邱榮光博士, JP

邱榮光博士, JP
香港鄉郊基金董事
環保協進會總幹事


鄉郊保育及自然生態中的「蝴蝶效應」
由社區自發的倡議工作,在政府新自然保育政策下演變成為試點保育項目。自2005年起,鳳園蝴蝶保育區成功記錄了全港240種蝴蝶的90%。提升生態承載能力及價值、與社區緊密互動、培養義工和教育承傳,是項目的主要任務和願景。
在2012年,我們碰上一只從日本遠渡重洋到達香港的蝴蝶,這份缘,讓我們開展了香港,內地,台灣,日本和澳門的國際合作,共同以公民科學探討這神奇的蝴蝶遷徙研究。
鄉村活化需要多管齊下,政府部門和當地的支持、配合交通配套、民宿和餐飲設施等。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是一個創先河的項目,由香港鄉郊基金和村民合作,鄉郊辦協助申請有關牌照,成功把荒廢村屋,成為精緻的民宿。為遊人提供住宿,鄉村生活體驗,和参與保育的難得機會。這個模式,也有機會掀起鄉郊保育的蝴蝶效應。
香港鄉郊基金董事
環保協進會總幹事

邱榮光博士, JP
香港鄉郊基金董事
環保協進會總幹事


鄉郊保育及自然生態中的「蝴蝶效應」
由社區自發的倡議工作,在政府新自然保育政策下演變成為試點保育項目。自2005年起,鳳園蝴蝶保育區成功記錄了全港240種蝴蝶的90%。提升生態承載能力及價值、與社區緊密互動、培養義工和教育承傳,是項目的主要任務和願景。
在2012年,我們碰上一只從日本遠渡重洋到達香港的蝴蝶,這份缘,讓我們開展了香港,內地,台灣,日本和澳門的國際合作,共同以公民科學探討這神奇的蝴蝶遷徙研究。
鄉村活化需要多管齊下,政府部門和當地的支持、配合交通配套、民宿和餐飲設施等。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是一個創先河的項目,由香港鄉郊基金和村民合作,鄉郊辦協助申請有關牌照,成功把荒廢村屋,成為精緻的民宿。為遊人提供住宿,鄉村生活體驗,和参與保育的難得機會。這個模式,也有機會掀起鄉郊保育的蝴蝶效應。


黒田 乃生博士
日本筑波大學人類綜合科學研究科教授

白川鄉的自然與文化聯繫:疫情所引起的改變
黑田乃生博士是一位文化景觀專家,東京大學研究所農學生命科學博士,自2015年起於筑波大學擔任教授。
在日本筑波大學人類綜合科學研究科下的黑田實驗室,她在文化景觀的研究範疇結合了自然項目以人文及歷史、管理及社區參與的角度研究文化景觀。她研究的地區範圍甚廣,包括:白川鄉、五箇山、石見銀山遺跡及其文化景觀。
黒田 乃生博士

黒田 乃生博士
日本筑波大學人類綜合科學研究科教授

白川鄉的自然與文化聯繫:疫情所引起的改變
黑田乃生博士是一位文化景觀專家,東京大學研究所農學生命科學博士,自2015年起於筑波大學擔任教授。
在日本筑波大學人類綜合科學研究科下的黑田實驗室,她在文化景觀的研究範疇結合了自然項目以人文及歷史、管理及社區參與的角度研究文化景觀。她研究的地區範圍甚廣,包括:白川鄉、五箇山、石見銀山遺跡及其文化景觀。
日本筑波大學人類綜合科學研究科教授

黒田 乃生博士
日本筑波大學人類綜合科學研究科教授

白川鄉的自然與文化聯繫:疫情所引起的改變
黑田乃生博士是一位文化景觀專家,東京大學研究所農學生命科學博士,自2015年起於筑波大學擔任教授。
在日本筑波大學人類綜合科學研究科下的黑田實驗室,她在文化景觀的研究範疇結合了自然項目以人文及歷史、管理及社區參與的角度研究文化景觀。她研究的地區範圍甚廣,包括:白川鄉、五箇山、石見銀山遺跡及其文化景觀。


陳丹丹女士
廣州艾米會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從三百畝到十萬畝的政企合作生態農業實踐
《從三百畝到十萬畝的政企合作生態農業實踐》為題,講述廣州艾米會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如何從三百畝的定制化農場,與政府部門合作、借力和共同成就之後,成為一家水稻標準化、數字化、品牌化、產業化的農業專業公司,在國內管理超過十萬畝農田。
報告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公司簡介,介紹公司的業務劃分、發展初心和發展目標;二是發展模式分享,介紹公司產業發展模式,以及農業標準化、數字化、品牌化和產業化的實踐經驗,附帶全國各地的項目經驗分享;三是政企村合作分享,立足全國各地不同項目,企業、政府與本地村社實現三方共贏的方式。
陳丹丹女士

陳丹丹女士
廣州艾米會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從三百畝到十萬畝的政企合作生態農業實踐
《從三百畝到十萬畝的政企合作生態農業實踐》為題,講述廣州艾米會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如何從三百畝的定制化農場,與政府部門合作、借力和共同成就之後,成為一家水稻標準化、數字化、品牌化、產業化的農業專業公司,在國內管理超過十萬畝農田。
報告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公司簡介,介紹公司的業務劃分、發展初心和發展目標;二是發展模式分享,介紹公司產業發展模式,以及農業標準化、數字化、品牌化和產業化的實踐經驗,附帶全國各地的項目經驗分享;三是政企村合作分享,立足全國各地不同項目,企業、政府與本地村社實現三方共贏的方式。
廣州艾米會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陳丹丹女士
廣州艾米會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從三百畝到十萬畝的政企合作生態農業實踐
《從三百畝到十萬畝的政企合作生態農業實踐》為題,講述廣州艾米會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如何從三百畝的定制化農場,與政府部門合作、借力和共同成就之後,成為一家水稻標準化、數字化、品牌化、產業化的農業專業公司,在國內管理超過十萬畝農田。
報告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公司簡介,介紹公司的業務劃分、發展初心和發展目標;二是發展模式分享,介紹公司產業發展模式,以及農業標準化、數字化、品牌化和產業化的實踐經驗,附帶全國各地的項目經驗分享;三是政企村合作分享,立足全國各地不同項目,企業、政府與本地村社實現三方共贏的方式。


何深靜教授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教授

構建現代鄉約:香港的鄉郊復育
本項目透過活化鄉郊社會文化資產,探索可持續、包容的鄉郊複育方法;提議在客家鄉村落建立 “現代鄉約”, 並在印洲塘設計復育計畫及行動方案,讓不同持份者參與規劃過程。最終目標包括:1)構建區域協調中心及現代鄉約治理模式;2)借鑒農業生態系統方法,展現世界一流的農業景觀;3)發展互惠的村莊循環經濟;4)發展跨代共居的社區,實踐傳統和現代結合的村莊生活方式;5)透過技術革新激發村落特色文化,活化客家文化遺產。
何深靜教授

何深靜教授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教授

構建現代鄉約:香港的鄉郊復育
本項目透過活化鄉郊社會文化資產,探索可持續、包容的鄉郊複育方法;提議在客家鄉村落建立 “現代鄉約”, 並在印洲塘設計復育計畫及行動方案,讓不同持份者參與規劃過程。最終目標包括:1)構建區域協調中心及現代鄉約治理模式;2)借鑒農業生態系統方法,展現世界一流的農業景觀;3)發展互惠的村莊循環經濟;4)發展跨代共居的社區,實踐傳統和現代結合的村莊生活方式;5)透過技術革新激發村落特色文化,活化客家文化遺產。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教授

何深靜教授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教授

構建現代鄉約:香港的鄉郊復育
本項目透過活化鄉郊社會文化資產,探索可持續、包容的鄉郊複育方法;提議在客家鄉村落建立 “現代鄉約”, 並在印洲塘設計復育計畫及行動方案,讓不同持份者參與規劃過程。最終目標包括:1)構建區域協調中心及現代鄉約治理模式;2)借鑒農業生態系統方法,展現世界一流的農業景觀;3)發展互惠的村莊循環經濟;4)發展跨代共居的社區,實踐傳統和現代結合的村莊生活方式;5)透過技術革新激發村落特色文化,活化客家文化遺產。



王維仁教授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谷埔願景:建築的社會與環境實踐
本報告以香港谷埔村建築景觀的研究與設計為例,配合浙江鄉村建設經驗,探討在鄉郊保育的過程中,建築師作為設計與研究者的雙重角色,以及建築的社會實踐與環境意義。
“谷埔願景”結合研究、設計與社區,以啟才學校為起點,啟動系列的展覽、裝置、論壇,結合建築景觀與社區,作為谷埔活化行動的第一步。除了理解紅樹林濕地景觀的變遷與客家聚落建築的類型演化,計畫更透過村民互動逐漸疏理出“谷埔願景“的針灸式發展策略:包括學校附屬建築的復修、老圍廢墟花園的觸媒行動、啟才學校未來的公共使用等,帶動一個由下而上由點到面,香港鄉村復育的實踐範型。
王維仁教授

王維仁教授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谷埔願景:建築的社會與環境實踐
本報告以香港谷埔村建築景觀的研究與設計為例,配合浙江鄉村建設經驗,探討在鄉郊保育的過程中,建築師作為設計與研究者的雙重角色,以及建築的社會實踐與環境意義。
“谷埔願景”結合研究、設計與社區,以啟才學校為起點,啟動系列的展覽、裝置、論壇,結合建築景觀與社區,作為谷埔活化行動的第一步。除了理解紅樹林濕地景觀的變遷與客家聚落建築的類型演化,計畫更透過村民互動逐漸疏理出“谷埔願景“的針灸式發展策略:包括學校附屬建築的復修、老圍廢墟花園的觸媒行動、啟才學校未來的公共使用等,帶動一個由下而上由點到面,香港鄉村復育的實踐範型。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王維仁教授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谷埔願景:建築的社會與環境實踐
本報告以香港谷埔村建築景觀的研究與設計為例,配合浙江鄉村建設經驗,探討在鄉郊保育的過程中,建築師作為設計與研究者的雙重角色,以及建築的社會實踐與環境意義。
“谷埔願景”結合研究、設計與社區,以啟才學校為起點,啟動系列的展覽、裝置、論壇,結合建築景觀與社區,作為谷埔活化行動的第一步。除了理解紅樹林濕地景觀的變遷與客家聚落建築的類型演化,計畫更透過村民互動逐漸疏理出“谷埔願景“的針灸式發展策略:包括學校附屬建築的復修、老圍廢墟花園的觸媒行動、啟才學校未來的公共使用等,帶動一個由下而上由點到面,香港鄉村復育的實踐範型。


Peter W. Ferretto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Condition Lab總監

活態遺產:以設計連接社區及當地傳統文化
在過去的五年間,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Peter W. Ferretto教授及其研究實驗室 Condition_Lab團隊一直在湖南侗族村落工作。與中國大多數的農村社區一樣,隨著農村現代化和生活模式的改變,在過去幾個世紀所建立的侗族的建築傳統正迅速消失。
「活態遺產」是團隊為振興這些鄉村而創造的方法,通過當地村民的參與使傳統習俗得而延續。團隊與當地木匠合作,引入一個帶有侗族傳統鄉土木構基因的建築,既保留傳統侗族建築特色,又為中國農村圖書館設計樹立了新的典範。「坪坦書屋」在世界建築節中奪得榮獲「年度世界室內設計獎」和「最佳自然光應用獎」,是見證鄉村實踐「活態遺產」的成功例子。
講者將會重點介紹其研究過程、採用的建築方法及如何與當地社區共同協作。坪坦書屋展現了建築設計的重要性,以建築改善村民的生活。
Peter W. Ferretto教授

Peter W. Ferretto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Condition Lab總監

活態遺產:以設計連接社區及當地傳統文化
在過去的五年間,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Peter W. Ferretto教授及其研究實驗室 Condition_Lab團隊一直在湖南侗族村落工作。與中國大多數的農村社區一樣,隨著農村現代化和生活模式的改變,在過去幾個世紀所建立的侗族的建築傳統正迅速消失。
「活態遺產」是團隊為振興這些鄉村而創造的方法,通過當地村民的參與使傳統習俗得而延續。團隊與當地木匠合作,引入一個帶有侗族傳統鄉土木構基因的建築,既保留傳統侗族建築特色,又為中國農村圖書館設計樹立了新的典範。「坪坦書屋」在世界建築節中奪得榮獲「年度世界室內設計獎」和「最佳自然光應用獎」,是見證鄉村實踐「活態遺產」的成功例子。
講者將會重點介紹其研究過程、採用的建築方法及如何與當地社區共同協作。坪坦書屋展現了建築設計的重要性,以建築改善村民的生活。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Condition Lab總監

Peter W. Ferretto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Condition Lab總監

活態遺產:以設計連接社區及當地傳統文化
在過去的五年間,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Peter W. Ferretto教授及其研究實驗室 Condition_Lab團隊一直在湖南侗族村落工作。與中國大多數的農村社區一樣,隨著農村現代化和生活模式的改變,在過去幾個世紀所建立的侗族的建築傳統正迅速消失。
「活態遺產」是團隊為振興這些鄉村而創造的方法,通過當地村民的參與使傳統習俗得而延續。團隊與當地木匠合作,引入一個帶有侗族傳統鄉土木構基因的建築,既保留傳統侗族建築特色,又為中國農村圖書館設計樹立了新的典範。「坪坦書屋」在世界建築節中奪得榮獲「年度世界室內設計獎」和「最佳自然光應用獎」,是見證鄉村實踐「活態遺產」的成功例子。
講者將會重點介紹其研究過程、採用的建築方法及如何與當地社區共同協作。坪坦書屋展現了建築設計的重要性,以建築改善村民的生活。


劉鳳霞博士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推廣辦事處總監

以藝術文化激活鄉村
近年,介入鄉郊的大型藝術節在香港愈趨盛行,鄰近地區如日本的大地藝術祭為此作出先導示範,特別是一些日漸凋零的鄉郊,成功以土地為舞台、藝術為橋樑,連繫人文、社區,以至大自然的協同生態,轉化成有機的文化實踐。藝術推廣辦事處一向推動在地創意,走進山村島嶼,把自然帶回煩囂城市,發掘生活中被遺忘的美好,讓藝術成為友善鄰里。跨領域介入既為一地的環境保育、鄉村活化、旅遊觀光迎來機遇,但如何可持續地建立藝術對環境的關懷,協調居民和持份者的共識更是未來在地藝術在香港發展的關鍵挑戰。
劉鳳霞博士

劉鳳霞博士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推廣辦事處總監

以藝術文化激活鄉村
近年,介入鄉郊的大型藝術節在香港愈趨盛行,鄰近地區如日本的大地藝術祭為此作出先導示範,特別是一些日漸凋零的鄉郊,成功以土地為舞台、藝術為橋樑,連繫人文、社區,以至大自然的協同生態,轉化成有機的文化實踐。藝術推廣辦事處一向推動在地創意,走進山村島嶼,把自然帶回煩囂城市,發掘生活中被遺忘的美好,讓藝術成為友善鄰里。跨領域介入既為一地的環境保育、鄉村活化、旅遊觀光迎來機遇,但如何可持續地建立藝術對環境的關懷,協調居民和持份者的共識更是未來在地藝術在香港發展的關鍵挑戰。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推廣辦事處總監

劉鳳霞博士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推廣辦事處總監

以藝術文化激活鄉村
近年,介入鄉郊的大型藝術節在香港愈趨盛行,鄰近地區如日本的大地藝術祭為此作出先導示範,特別是一些日漸凋零的鄉郊,成功以土地為舞台、藝術為橋樑,連繫人文、社區,以至大自然的協同生態,轉化成有機的文化實踐。藝術推廣辦事處一向推動在地創意,走進山村島嶼,把自然帶回煩囂城市,發掘生活中被遺忘的美好,讓藝術成為友善鄰里。跨領域介入既為一地的環境保育、鄉村活化、旅遊觀光迎來機遇,但如何可持續地建立藝術對環境的關懷,協調居民和持份者的共識更是未來在地藝術在香港發展的關鍵挑戰。


黃英琦女士, JP
創不同協作主席
The Good Lab主席

村里故事如何連結鄉郊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村里故事》為鄉郊保育計劃資助的創意項目,由MaD創不同協作及The Common Map繼里畫坊共創。《村里故事》有三大特色:一,它由跨界別年青人策劃,匯聚多名年青人的視覺去理解鄉郊的過去和思考未來;二,它由非學術出發,卻善用人類學方法親到現場,以觀察力和同理心,理解鄉郊故事並用動人的圖像呈現。三,是這個跨村平台能連結原居民和遊人,活化資訊,共創鄉郊的可持續發展,並希望與熱愛鄉郊的各位,一起說好鄉郊故事。
黃英琦女士, JP

黃英琦女士, JP
創不同協作主席
The Good Lab主席

村里故事如何連結鄉郊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村里故事》為鄉郊保育計劃資助的創意項目,由MaD創不同協作及The Common Map繼里畫坊共創。《村里故事》有三大特色:一,它由跨界別年青人策劃,匯聚多名年青人的視覺去理解鄉郊的過去和思考未來;二,它由非學術出發,卻善用人類學方法親到現場,以觀察力和同理心,理解鄉郊故事並用動人的圖像呈現。三,是這個跨村平台能連結原居民和遊人,活化資訊,共創鄉郊的可持續發展,並希望與熱愛鄉郊的各位,一起說好鄉郊故事。
創不同協作主席
The Good Lab主席

黃英琦女士, JP
創不同協作主席
The Good Lab主席

村里故事如何連結鄉郊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村里故事》為鄉郊保育計劃資助的創意項目,由MaD創不同協作及The Common Map繼里畫坊共創。《村里故事》有三大特色:一,它由跨界別年青人策劃,匯聚多名年青人的視覺去理解鄉郊的過去和思考未來;二,它由非學術出發,卻善用人類學方法親到現場,以觀察力和同理心,理解鄉郊故事並用動人的圖像呈現。三,是這個跨村平台能連結原居民和遊人,活化資訊,共創鄉郊的可持續發展,並希望與熱愛鄉郊的各位,一起說好鄉郊故事。


陳智遠先生
活現香港共同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發掘鄉郊魅力:以文化旅遊開啟鄉郊活化的新可能性
我們會探討如何利用文化旅遊促進鄉郊活化,尤其是我們如何透過認識並善用鄉村獨特的自然生態、文化遺產以及人文故事,創造讓人難忘的深刻體驗。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旅遊發展視野,即強調共同創造及充權,同時關注旅遊發展對環境的壓力和當地生活質素的影響。只有建立這種良性互好的關係,可持續旅遊才能以實踐。
就此,我們會分享活現香港的經驗,包括其在香港推廣可持續旅遊的文化使命、在電影《緣路山旮旯》的角色(梅子林、荔枝窩和蛤塘為拍攝場景)以及正在籌備的鄉郊旅遊實驗項目。
陳智遠先生

陳智遠先生
活現香港共同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發掘鄉郊魅力:以文化旅遊開啟鄉郊活化的新可能性
我們會探討如何利用文化旅遊促進鄉郊活化,尤其是我們如何透過認識並善用鄉村獨特的自然生態、文化遺產以及人文故事,創造讓人難忘的深刻體驗。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旅遊發展視野,即強調共同創造及充權,同時關注旅遊發展對環境的壓力和當地生活質素的影響。只有建立這種良性互好的關係,可持續旅遊才能以實踐。
就此,我們會分享活現香港的經驗,包括其在香港推廣可持續旅遊的文化使命、在電影《緣路山旮旯》的角色(梅子林、荔枝窩和蛤塘為拍攝場景)以及正在籌備的鄉郊旅遊實驗項目。
活現香港共同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陳智遠先生
活現香港共同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發掘鄉郊魅力:以文化旅遊開啟鄉郊活化的新可能性
我們會探討如何利用文化旅遊促進鄉郊活化,尤其是我們如何透過認識並善用鄉村獨特的自然生態、文化遺產以及人文故事,創造讓人難忘的深刻體驗。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旅遊發展視野,即強調共同創造及充權,同時關注旅遊發展對環境的壓力和當地生活質素的影響。只有建立這種良性互好的關係,可持續旅遊才能以實踐。
就此,我們會分享活現香港的經驗,包括其在香港推廣可持續旅遊的文化使命、在電影《緣路山旮旯》的角色(梅子林、荔枝窩和蛤塘為拍攝場景)以及正在籌備的鄉郊旅遊實驗項目。


鄧文彬教授, BBS
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

鄉郊保育的下一步 - 積極保育策略、簡易牌照指南及邁向零碳
環境及生態局轄下的鄉郊保育辦公室(鄉郊辦)成立接近五年,統籌鄉郊保育工作,希望以可持續的方式,實現城鄉共融。
政府、社區和當地村民三方合作,為鄉郊保育出謀獻策,共同協力推動不同的復育項目。眾人透過這些項目累積經驗,更有信心將一些重點工作向前邁進,以實踐鄉郊保育的目標。
講者將會分享鄉郊辦接下來的三大重點工作,同時希望集思廣益,令未來的保育工作能更上一層樓。
- 積極保育藍圖 – 制定重點鄉郊保育藍圖,以策略性及全面性的方式整合保育工作;
- 簡易旅館及食肆牌照指南 – 因應偏遠鄉村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檢視現時鄉郊地區的旅館與食肆的發牌要求和程序,並加以優化,為荒僻村落注入活力及可持續經濟發展。
- 「邁向零碳」 – 「減少碳足跡」不應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可以在鄉郊實踐的。講者將透過即將落成的「荔枝窩智環保公廁」為案例,展示如何將概念融入鄉郊保育工作,該建築亦是香港首個符合「世界綠色建築委員會」所定義的「邁向零碳建築工程」標準的建築物。
鄧文彬教授, BBS

鄧文彬教授, BBS
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

鄉郊保育的下一步 - 積極保育策略、簡易牌照指南及邁向零碳
環境及生態局轄下的鄉郊保育辦公室(鄉郊辦)成立接近五年,統籌鄉郊保育工作,希望以可持續的方式,實現城鄉共融。
政府、社區和當地村民三方合作,為鄉郊保育出謀獻策,共同協力推動不同的復育項目。眾人透過這些項目累積經驗,更有信心將一些重點工作向前邁進,以實踐鄉郊保育的目標。
講者將會分享鄉郊辦接下來的三大重點工作,同時希望集思廣益,令未來的保育工作能更上一層樓。
- 積極保育藍圖 – 制定重點鄉郊保育藍圖,以策略性及全面性的方式整合保育工作;
- 簡易旅館及食肆牌照指南 – 因應偏遠鄉村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檢視現時鄉郊地區的旅館與食肆的發牌要求和程序,並加以優化,為荒僻村落注入活力及可持續經濟發展。
- 「邁向零碳」 – 「減少碳足跡」不應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可以在鄉郊實踐的。講者將透過即將落成的「荔枝窩智環保公廁」為案例,展示如何將概念融入鄉郊保育工作,該建築亦是香港首個符合「世界綠色建築委員會」所定義的「邁向零碳建築工程」標準的建築物。
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

鄧文彬教授, BBS
鄉郊保育辦公室總監

鄉郊保育的下一步 - 積極保育策略、簡易牌照指南及邁向零碳
環境及生態局轄下的鄉郊保育辦公室(鄉郊辦)成立接近五年,統籌鄉郊保育工作,希望以可持續的方式,實現城鄉共融。
政府、社區和當地村民三方合作,為鄉郊保育出謀獻策,共同協力推動不同的復育項目。眾人透過這些項目累積經驗,更有信心將一些重點工作向前邁進,以實踐鄉郊保育的目標。
講者將會分享鄉郊辦接下來的三大重點工作,同時希望集思廣益,令未來的保育工作能更上一層樓。
- 積極保育藍圖 – 制定重點鄉郊保育藍圖,以策略性及全面性的方式整合保育工作;
- 簡易旅館及食肆牌照指南 – 因應偏遠鄉村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檢視現時鄉郊地區的旅館與食肆的發牌要求和程序,並加以優化,為荒僻村落注入活力及可持續經濟發展。
- 「邁向零碳」 – 「減少碳足跡」不應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可以在鄉郊實踐的。講者將透過即將落成的「荔枝窩智環保公廁」為案例,展示如何將概念融入鄉郊保育工作,該建築亦是香港首個符合「世界綠色建築委員會」所定義的「邁向零碳建築工程」標準的建築物。
閉幕辭


林健枝教授, SBS, JP
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
《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督導委員會前主席
林健枝教授是環境政策及評估學者,世界銀行合約環境顧問,特區政府多個與環境有關的咨詢委員會成員,同時也是一個關心香港鄉郊及其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育的市民。他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理管理學系主任及環境能源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退休後成為該大學的客座教授。林教授曾參與多個與環境及鄉郊保育有關的工作,曾出任特區環境諮詢委員會及生物多樣性策略與行動計劃督導委員會的主席,亦曾是可持續發展議會及土地供應工作小組的成員。 他現為鄉郊保育咨詢委員會成員及其撥款審批小組主席。
因其在環境保護領域的貢獻,林教授分別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2006),及國際環評學會授予區域貢獻獎(2016)。
林健枝教授, SBS, JP

林健枝教授, SBS, JP
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
《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督導委員會前主席
林健枝教授是環境政策及評估學者,世界銀行合約環境顧問,特區政府多個與環境有關的咨詢委員會成員,同時也是一個關心香港鄉郊及其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育的市民。他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理管理學系主任及環境能源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退休後成為該大學的客座教授。林教授曾參與多個與環境及鄉郊保育有關的工作,曾出任特區環境諮詢委員會及生物多樣性策略與行動計劃督導委員會的主席,亦曾是可持續發展議會及土地供應工作小組的成員。 他現為鄉郊保育咨詢委員會成員及其撥款審批小組主席。
因其在環境保護領域的貢獻,林教授分別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2006),及國際環評學會授予區域貢獻獎(2016)。
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
《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督導委員會前主席

林健枝教授, SBS, JP
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
《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督導委員會前主席
林健枝教授是環境政策及評估學者,世界銀行合約環境顧問,特區政府多個與環境有關的咨詢委員會成員,同時也是一個關心香港鄉郊及其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育的市民。他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理管理學系主任及環境能源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退休後成為該大學的客座教授。林教授曾參與多個與環境及鄉郊保育有關的工作,曾出任特區環境諮詢委員會及生物多樣性策略與行動計劃督導委員會的主席,亦曾是可持續發展議會及土地供應工作小組的成員。 他現為鄉郊保育咨詢委員會成員及其撥款審批小組主席。
因其在環境保護領域的貢獻,林教授分別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2006),及國際環評學會授予區域貢獻獎(2016)。
討論環節主持-專題討論


游慧瑜女士
文化遺產專員
凝思文化社創辦人

游慧瑜先後參與多個文物建築及鄉郊活化項目,其中美荷樓青年旅舍及荔枝窩文化景觀項目分別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並於2021及2022年獲選為該獎評委。
游氏擁有國際古蹟保護協會(ICOMOS)、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HKICON),美國專案管理協會專案管理師(PMP)及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國際網絡培訓師大灣區首位成員,並擔任香港博物館諮詢委員會成員。她目前從事文化遺產獨立顧問工作,推動亞太地區城市及鄉郊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及永續發展。
游慧瑜女士

游慧瑜女士
文化遺產專員
凝思文化社創辦人

游慧瑜先後參與多個文物建築及鄉郊活化項目,其中美荷樓青年旅舍及荔枝窩文化景觀項目分別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並於2021及2022年獲選為該獎評委。
游氏擁有國際古蹟保護協會(ICOMOS)、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HKICON),美國專案管理協會專案管理師(PMP)及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國際網絡培訓師大灣區首位成員,並擔任香港博物館諮詢委員會成員。她目前從事文化遺產獨立顧問工作,推動亞太地區城市及鄉郊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及永續發展。
文化遺產專員
凝思文化社創辦人

游慧瑜女士
文化遺產專員
凝思文化社創辦人

游慧瑜先後參與多個文物建築及鄉郊活化項目,其中美荷樓青年旅舍及荔枝窩文化景觀項目分別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並於2021及2022年獲選為該獎評委。
游氏擁有國際古蹟保護協會(ICOMOS)、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HKICON),美國專案管理協會專案管理師(PMP)及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國際網絡培訓師大灣區首位成員,並擔任香港博物館諮詢委員會成員。她目前從事文化遺產獨立顧問工作,推動亞太地區城市及鄉郊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及永續發展。


鍾宏亮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鍾宏亮,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英國劍橋大學畢業,在國際性建築獎項屢獲殊榮。早期作品「價值農場 」和「蛇口浮田」融合生態設計,糅合景觀設計及社會創新公共空間。在鄉郊保育方面,鍾宏亮的研究由再生設計驅動,並採用跨學科行動式研究,開創大學與村落夥伴協作模式,共創具韌性鄉郊復育,為社區謀福祉。
由鍾宏亮帶領的中大跨學科教研基地以「城鄉再生」為研究目標,團隊有建築學、人類學、地理學及生命科學各科專才。近年項目包括由鄉郊保育資助計劃資助的「梅子林復育計劃一及二期」和「遊谷探埔一期」;及由大嶼山保育基金資助的大型保育管理協議項目「重塑水口」和「重塑爛頭營」。展望未來,鍾宏亮及其中大團隊將致力研制及創新可持續鄉村再生模式。
鍾宏亮教授

鍾宏亮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鍾宏亮,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英國劍橋大學畢業,在國際性建築獎項屢獲殊榮。早期作品「價值農場 」和「蛇口浮田」融合生態設計,糅合景觀設計及社會創新公共空間。在鄉郊保育方面,鍾宏亮的研究由再生設計驅動,並採用跨學科行動式研究,開創大學與村落夥伴協作模式,共創具韌性鄉郊復育,為社區謀福祉。
由鍾宏亮帶領的中大跨學科教研基地以「城鄉再生」為研究目標,團隊有建築學、人類學、地理學及生命科學各科專才。近年項目包括由鄉郊保育資助計劃資助的「梅子林復育計劃一及二期」和「遊谷探埔一期」;及由大嶼山保育基金資助的大型保育管理協議項目「重塑水口」和「重塑爛頭營」。展望未來,鍾宏亮及其中大團隊將致力研制及創新可持續鄉村再生模式。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鍾宏亮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鍾宏亮,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英國劍橋大學畢業,在國際性建築獎項屢獲殊榮。早期作品「價值農場 」和「蛇口浮田」融合生態設計,糅合景觀設計及社會創新公共空間。在鄉郊保育方面,鍾宏亮的研究由再生設計驅動,並採用跨學科行動式研究,開創大學與村落夥伴協作模式,共創具韌性鄉郊復育,為社區謀福祉。
由鍾宏亮帶領的中大跨學科教研基地以「城鄉再生」為研究目標,團隊有建築學、人類學、地理學及生命科學各科專才。近年項目包括由鄉郊保育資助計劃資助的「梅子林復育計劃一及二期」和「遊谷探埔一期」;及由大嶼山保育基金資助的大型保育管理協議項目「重塑水口」和「重塑爛頭營」。展望未來,鍾宏亮及其中大團隊將致力研制及創新可持續鄉村再生模式。